四諦指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。“諦”為佛經(jīng)中所指的“真理”,佛教認為,人世間一切皆苦,叫“苦諦”;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,叫“集諦”;斷滅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進入理想的境界,即“涅槃”,叫“滅諦”;而要達到最高理想“涅槃”境界,必須長期修“道”,叫“道諦”。
一、四諦慨括
1.四諦的苦諦
四諦中的第一條真理是苦諦??嘀B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后,對人生現(xiàn)象的價值判斷,認為現(xiàn)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。四諦里「苦」的意義非常廣,也許有人認為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,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特別的事物,各人感受自有不同,但人生許多重要的經(jīng)驗和大事,則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四諦中的苦諦所講的,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與生命現(xiàn)象是不可分離的,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實性。人生苦之事實,不是顯而易見的,因為人們都有一種本能,固執(zhí)地相信這個世界總有某些事情是快樂的,決不能說一切都是痛苦的,這正是人們不能解脫的緣故。
2.四諦的集諦
四諦中的第二條真理是集諦。集諦指出了人生之所以「苦」的根源。集是眾多匯集的意思,就是說眾多痛苦的因,能招集眾多生死苦果,故名為集。四諦中的集諦內(nèi)涵簡單地說來,就是眾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項根本原因,即貪欲、嗔恨、愚癡三種本能的煩惱。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一切有情眾生痛苦之因。四諦的集諦所解釋的就是這三種根本煩惱的性質(zhì),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輪回之事實。輪回說和十二因緣說緊密相連,所以集諦又以十二因緣為主體,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。
3.四諦的滅諦
釋迦牟尼不單指出了人生苦惱的現(xiàn)象和原因,更清楚地說明這些現(xiàn)象是可以消除的,這就是四諦中的第三條真理 --- 滅諦。四諦中的滅是梵語「涅槃」的意譯,梵文和巴利文認為涅槃是熄滅、止滅或吹滅的意思,表示火的熄滅。貪、嗔、癡被佛教視之為三毒火。在圣者的眼界中,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這三毒火燃燒,無剎那之安息。圣者能永斷貪、嗔、癡等根本煩惱,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,證得清凈寂滅的解脫境界,這種解脫境界稱為涅槃。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、最終目的,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。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,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達到,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,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。凡是親證真理、涅槃的人,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。他不受任何狀態(tài)所束縛,他不追悔過去,不冥索未來,只是扎扎實實地生活在現(xiàn)在里。因此,他能以最純凈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,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(nèi),只有清凈、溫柔,充滿了博愛、慈悲、和善、同情、了解與寬容。
4.四諦的道諦
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歸宿后,釋迦牟尼又為人們實現(xiàn)這種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,這就是四諦中的第四條真理 --- 道諦。四諦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義是道路、方法或姿態(tài)的意思,釋迦牟尼借此詞來說明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(xiàn)象,就必須修道。佛祖在初轉法輪時提出了一種中道觀,為的是避免兩個極端。一個極端是經(jīng)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,這是低級、平庸、無益的凡夫之道;另一個極端是經(jīng)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,這是痛苦的、無價值的、無益的。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,深知其無有實益,才由親身的證驗,發(fā)現(xiàn)了能夠產(chǎn)生知見,導致寧靜、內(nèi)證、正覺、涅槃的中道。中道一般稱之為八正道,佛獻身說法49年,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諦。他以各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措辭,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諦。除八正道外,后來又增加了四念處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,合稱為七科三十七道品。